今天是:
同学情深似海 母校恩重如山
——2012年清明节期间回枞阳、浮山探望同学纪行
编辑日期:2014-3-27  作者:单位管理员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按】

    2014年3月26日,适逢浮山中学新网站改版上线之际,一位署名周平的八二级浮山中学老校友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文中记录了他三十年来的同窗离别之苦和终得相见的重逢之喜,字里行间,满含深情,让我们深为感动,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本站拟将其全文转发如下,以飨每位校友、朋友!

——浮山中学网站


【原文如下】

 
    2012年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30年前即1982年我第一次远离生我养我的父母及其他亲人,踏入离家有近百里并负有盛名的浮山中学的学堂,开始了我不一样的人生。 

 

浮山中学老大门

浮山中学古钟楼

远眺浮山和浮山中学

 
    1985年我从浮中毕业,复读,上大学,工作。由于当时的工作单位(宁国水泥厂)偏处一隅,很少和同学联系(期间只和吴照胜、钱门友稍有联系,和李爱萍在芜湖见过一次面),聚会的时间几乎没有,尽管如此我驿动的心从来没有停歇过,真的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功能无限的网络,让我有一天能“突发奇想”:何不建个QQ群先让我们这些遍布全球的同学在网上相聚呢。许是老天爷被我的诚心打动,我随机建立的QQ群号216912689的后3位号居然和我家的车牌号、电话座机号后三位“不谋而合”,要知道当年我选车牌号也是很迷信、动了番脑筋的,阿拉伯数字中3个最好的:6顺,8发,9久,数字也是一个比一个大。在此我也祝我亲爱的各位同学事业发达,万事顺心,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QQ群建立后,承蒙各位同学的厚爱,“队伍”发展很快,一个多月时间已有67位同学入群,在此要特别感谢王文彬、李爱萍、邱玉怀和疏胜平等几位热情的同学,正是他们对此项“公益”事业的热心,我们群的发展才如此神速,为了找寻同学,他们除了打电话,发信息,甚至不惜打114查询,我们的同学有的为了入群,还专门申请了QQ,有的同学工作忙为了了解同学们的动态,则动员自己的爱人在群里“站岗放哨”,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现在每每看到同学们在群里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聊天场面我很是欣慰。
    建群的同时,我们也建起了通讯录,我和同学们的联系也多了,只要有号码而没入群的我都要打个电话问一下,昨晚还打电话给钱兆川的,原来他没QQ号码。是的,很多同学没有QQ,但有了通讯录我们也就可以更多的电话联系了。 
 



    光有QQ联系还很不过瘾,于是我决定尽快从网上走到网下,“怀念不如相见”,“不是寂寞才想你,而是想你才寂寞”。我一个劲地鼓动李爱萍(我们也是通过QQ群才知道彼此在一个城市),借清明节小长假到枞阳、到浮山和老同学一聚,就这样在期盼和期待中我们于4月3日下午在莲花湖畔会面,王文彬同学为此忙前忙后,一共召集了16个同学,吴照胜正好也在枞阳,谢富臻特地从老家折回枞阳,刚刚就任县交通局长的林红兵同学特地从外地赶回来,在枞阳的老同学方希圣、周正春、陆玉满、王国望、周正强、王思武、朱小凤、荣用友等,大家济济一堂,我们品尝着“家”酒,回味着回家的感觉,我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们看今朝数风流人物。大家推杯换盏,喜笑颜开,欢快之情溢于言表。吃罢晚饭我们又来到KTV飙歌,大家或唱或跳,尽情抒发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兴奋之情,久久不愿离去,晚上我又和吴照胜在渡江商务宾馆同居一室,神侃到半夜。  



    4月4日一早,在王文彬同学的陪同下,我们坐着吴照胜的专车来到母校浮山中学,走在壮观的景观大道,漫步在古色与现代融为一体的校园里,我们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现在的孩子尽管求学艰苦,但终究是幸福的。至少没有了当年吃不饱肚子,睡不暖和身子(记得由于被子薄再加天气寒冷,冬天曾有一个晚上我的脚整夜没暖和)的困难环境,因为有家长陪读也不会想家,我们那时由于从小没出过门,第一学期非常想家,每逢周末就有同学(主要是离家远些的老洲、陈湖、汤沟和横埠的)来到曲湖边面对家的方向哭鼻子。记得1982年国庆节和中秋节是同一天,学校放假,我们归心似箭,我们老洲和汤沟的同学一条路线,同行的应该有张维斌、钱门友、钱兆川、吴红兵、胡晓武等,当时肯定没有王文彬,因为那时男女同学之间是不说话的,更不会同行了(记得钱兆川当年最头疼的事就是给王文彬带东西了,因为他怕我们男生说他)。我们从曲湖坐船经过白荡湖,在白荡闸下船,步行30里经过仪山、汤沟到家,我记得回去时每人还带了个劳动工具,因为入学的通知上要求我们带但到了学校又不需要,我们又舍不得扔,就带回来了。回到家,奶奶、父母亲及兄弟姐妹把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了我,结果吃伤了食。还记得83年寒假下大雪路被封了,学校被迫提前放假,我们只得沿大马路走回家,凌晨3点多从学校出发,经过白云、横埠,直到晚上7点多才到家。当然在那时也有乐事,那就是中午和晚上的菜尽管都是萝卜(4分钱一份),但油不少,据说是因为我们是重点学校,国家补助的,每学期还有一次难得的渣肉菜。王文彬同学写的“饭桶"生活,同学们尽管“你争我夺”,有时也苦中有乐。还有一件乐事就是一星期一次的晚上看宿舍了,因为这天晚上不但不用上晚自习,而且还可以买些饼干在寝室里“逍遥”。

    那天在母校校园,我们还巧遇浮中校友,现任浮中校长唐晓发,寒暄后唐校长欣然和我们在学校大门前留影,清华大学招生组的专家们那天也来到浮中选拔人才。浮中从我们那届有一个考取北大(301班的陈启生)到2011年的安庆的文理科状元,1个北大,4个清华,9个科大。80多年的风雨砥砺,80多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今日的“求学的圣地,状元的摇篮。”面对自己就读过的名山名校,我也赋小诗一首,以此表达对母校的眷恋和敬意:“清明时节暖风吹,同学聚会尽言巍。枞阳浮山风光好,人文故里鋳光辉。”(注:“巍”代表浮山,尽管她海拔不算高,但在我心中却是巍巍高山。何光辉为85届一著名校友,现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午在浮山旅游大酒店由现在母校任教的吴多明、荣飞和施发兵三位同学做东,胡立新夫妇老师作陪,在会宫中学任教的鲍国才同学作伴,吴多明还特地叫来了浮中校友,我在师大的同班同学孙孟林等10余人共进午餐,席间唐晓发校长等亲自过来敬酒(当时他在陪清华大学招生组的老师吃饭),饭后我们又自由组合留下了许多永恒的记忆。 

 

    两天的同学聚会,让我乐不思“芜”。谢社平说,他的心愿是和所有的同学都见上一面。李爱萍说,只有同学之间才那么放松地交谈,开心地取笑,互揭秘密,相互暴料当年的趣事。我要说我们那时的同学现在就相当于是家人,是亲人。同学情,深似海。我开玩笑地和王文彬说“你对同学热心得像个红娘,热情得象个老板娘”,当然更希望她能成为我们孩子慈祥的干娘。我们的生活尚处在社会转型期,有时难免会遭遇“人情薄,世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的惨淡,唯有老同学无与伦比,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互相提携。因此离是非远点,靠老同学近点,便有了心安,便有了惬意。30年前我们从枞川大地的各个方向走来,如今我们天南地北各处一方,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功立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希望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岗位,让我们继续填好人生的履历表,交出事业和家庭的优秀答卷,为母校浮山中学的旗帜增辉添彩。 期盼2015年我们毕业30周年之际在母校浮山中学大聚会。

今日浮山中学美丽的校园


周 平 2012年4月9日写于芜湖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