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庆日报专版报道:浮山中学 农村学校的教育样本
编辑日期:2012-3-5  作者:单位管理员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安徽省示范高中枞阳县浮山中学纪实

  特约通讯员 黄达奇 本报记者 凌浩

  2011年6月24日,安徽省高考成绩揭晓。

  当日,枞阳县教育局局长汤晓克,兑现了一个月多前,他在浮山中学为师生加油鼓劲时的诺言:“浮山今年只要考取一两个清华北大的学子,我一定来为学校举杯庆功。”

  事实上,浮山中学2011年高考结果,远远超出了汤晓克局长的预期:本科达线再创历史新高,全校1857人一次性达本科线,其中,一本达线的学生870人,600分以上180人,占安徽省的近四十分之一。

  有6人达清华、北大录取线。教育界的评价是:“这标志着浮山中学在培养农村子女及尖子生方面有了更高层面上的突破”———

  两位来自同乡同村———枞阳县金社乡枫冲村的农家子弟:学生吴志琴以633分的成绩名列安庆市应届生文科第一,学生吴海涛更是以697分的佳绩,位居安徽省理科应届毕业生卷面分榜首。

  这样的成绩对于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令世人瞩目。

  对于浮中,令世人瞩目的,不仅仅是2011,更不仅仅是考分。

  “看名校不仅要看它的现在,更要看它对学生的未来。”

  政治界、经济界、学术界、文化界,1924年创办的安徽省示范高中枞阳县浮山中学,建校以来,学子三万余,英才辈出。

  他们即是浮中优秀学子的代表———

  1955年,毕业于浮山中学的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及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理论体系;

  1956年,毕业于浮山中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旭光,长期从事炸药与工程爆破技术方面的研究,使我国乳化炸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

  这才是真正的名校,为国培养栋梁之才。

  管理出效益

  在安庆市百余所高中中获得此项殊荣的只有两所学校:

  2011年11月,在安庆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经验总结会上,浮山中学被安庆市教育局授予本年度教学质量特别贡献奖。

  这对浮中实属不易。

  过去的一年,浮中校安工程建设任务繁重,施工点多,到处是机声轰鸣;老教学楼拆除,学校不得不在操场上搭建起临时性教室;寝室不够,大量学生在外租房;陪读家长增多,学校工作、生活环境压力增大。

  “精心谋划,各部门分工协作,注重常规,讲究效率”,规范化管理化解了这一切现实的难题。

  规范化管理也正是浮中之所以是浮中的核心经验之一。

  “管理是浮中的‘一景’”,这是曾担任过安庆市教研室主任、数学专家凤良仪,2009年,随安庆五中教师,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走进浮中时耳闻目睹到的“风景”。

  而其后安庆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视导,将浮中的这“一景”,进一步概括为:“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中学常规管理模式”。

  严密的制度建设为浮中的这“一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制度在浮中有很多:

  学生方面。比如:《浮山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浮山中学女生守则》、《浮山中学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校园之星评选的暂行规定》……

  教师、教育教学方面。比如:《浮山中学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具体要求》、高三月考制度、班主任与教师岗位双向选择制度、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年级联席办公会议事制度”,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坐班制度、备课笔记和作业批改、定期检查制度、校本研修和校本教研制度……

  ……

  这就像一张网网住了学校的方方面面。

  而在制度执行面前,浮中对谁都不含糊。但,浮中的管理又突出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特色: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

  “班主任的脸色关系到学生的前途,校长的脸色关乎到学校的前途。学校倡导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勾通,彼此之间产生亲和力与感召力,强调教师主人翁意识,发挥个人潜能,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与自学的意识。”

  “我们力图用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竭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进取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浮山中学第34任校长唐晓发告诉记者。

  这样的管理容易形成浮中“敬业、进德、见智、健体”的校风,“言教、身教、勤教、善教”的教风和“求勤、求诚、求精、求真”的学风———这既是浮中师生精神的文化内涵,也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浮山中学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但是,对我们浮山中学的老师而言,都能以教书为乐,享受教育、享受工作。”唐录义老师在教学中,修养内涵,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积极参与校本教研,2009年,他在数学通报上发表了《导数在平面几何中的运用》一文,即是一例。

  “为了教学研究与业余写作的需要”,安徽省特级教师浮中汪学勤老师,近二十年来,撰写与发表的文字近百万,阅读了至少五百部著作,阅读总量超过了五千万字,记下了两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在浮中这样的教师很多:全国先进工作者吴问潮、全国优秀教师鲍启虎、全国模范教师胡立新、安徽省农村优秀教师王宏林……

  “浮中的教师非常尽职,长期以来,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课堂上抓本质、说重点,努力做到知识内在联系、融会贯通,课后跟踪辅导,真正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凤良仪回忆起他那次在浮山中学的随堂听课,记忆犹新:

  一节课是王龙跃老师的《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复习课,教师选择例题的难度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是一个个跳起来可以摘到的“桃子”。课堂抓住了三角函数的图像,也就抓住了三角函数的性质,沿着这条思路,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另一节课是吴约中老师的新课《探究典型考题,体会思维魅力》。教学中,教师除强调数学思维价值之外,还将数学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课堂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由知识产生能力的纽带。这堂课以一道典型考题为例,通过精心设计,变式拓展,不断增设思维梯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披星戴月”,浮中班主任对班级实行“五到位———早操、早读、午休、晚自习和晚就寝”的贴身服务管理。

  “管理者总是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已经考入北京大学的浮中学子张汉生回忆:“这种现象可能在其它高中都没有。”

  “以前我总是抱怨,在浮中学习累,要早起做操读书,还得上晚自习。那时候不曾意识到,班主任从晚上查寝室,到早起查早读,比我们都睡得晚,起得更早。”

  事实上,“敬业奉献、朴实上进、抱寒守志”是浮中长期以来规范化管理后的管理文化境界。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特色班主任等组成的教师队伍。成为管理带来的最大效益和能产生新效益的群体。

  “校园内中午静悄悄的,竟无一位学生走动。晚自习时,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平时上课、考试和自习绝无一个学生打手机、发信息。”浮中学生管理也有口皆碑。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记者注意到《浮山中学在校学生一日常规》中有这样的管理规范:白天和自习课,教室内应该保持安静,熄灯后,学生不准在校园内走动、喧哗、谈笑。

  这个上世纪出台的管理规范,在多年严格执行之后,如今,在浮山中学已经形成了一种管理自觉———融入了浮中一届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静”也因此成为了浮中的一道学生文化中的风景线。

  “教室里静得像是没有学生的教室,比我们住家的宿舍还安静。”今年71岁的唐务本老师,在浮中退休后仍住在学校里,‘写春联、与学生聊天’———仍然关心学校的事。先生宿舍一头紧连着的是学校教室。

  现在,他还能完整地背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写给司马懿的信。回忆五十年代,他在浮中读书时,教物理的校长连学生的文法也管,甚至于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自己在浮中任教时,主动帮助那些学理科的学生学习好语文。

  “晚自习时,校园里十分安静,教室里灯火通明,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埋头思考,攻克一道道难题。”200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浮山中学学生陈国玉在给学弟学妹们总结他当年的学习经验时说:“静是浮中的育人文化环境,只有宁静才能致远。”

  坚持育人第一

  “抱寒守志”———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第一,站在爱国的前列,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成为浮山中学育人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所历史名校,浮山中学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1924年,浮山中学创始人房秩五先生决心:“启发民智,振兴国本,发展乡村教育。”

  创作于1945年的浮山中学校歌云:“……在这竞争的潮流,还要具备勇毅,勇毅,勇毅,德的修养,知的获取。”

  进入新世纪,“我们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育人新目标。”

  任何名校总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浮中作为一所历史名校也不例外。

  浮中依浮山而建。房秩五先生说:“龙眠、浮渡,吾邑之名胜地也,龙眠已有桐中,浮山当亦有之。”

  浮中所处的校址,地貌独特:一亿多年前,浮山曾是活“火山”。所形成的火山地质地貌全国罕见,这使得浮山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

  浮山曾是“佛山”。早在晋梁时期,浮山就建有寺宇。香火盛极一时的华严寺就曾座落在浮中校园内。

  浮山是“文山”,因佛教兴盛,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法、石刻瑰宝。

  浮山是“革命之山”———这与浮中直接相关。在血与火的斗争年代,浮山中学是进步知识分子活动中心,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曾多次到这里指导革命工作。

  著名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曾在此担任过美术教员,并从事革命活动。

  红军高级将领孙炳文烈士的夫人任锐曾携子女孙维世等在此工作过。在他们的直接教育和影响下,大批浮中学子纷纷投身革命。

  1968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浮山中学校友、原二十军副军长朱铁骨时说:“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她是当时那个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

  厚重的自然、人文、社会文化底蕴,成为浮中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育人载体。

  “人文德育”———每当新生入学,浮山中学都要组织学生游览浮山,参观校史展览馆和黄镇将军纪念馆,瞻仰前辈遗迹,接受人文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

  另一方面,浮山中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德育”,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健康的情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浮中这样的事实很多:比如:围绕“爱”的系列,引导学生开展为生活贫困或身患绝症同学的献爱心的“互爱”教育,“浮中是我家”的爱校教育、“走近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为主题的“爱自然”教育。

  在浮山中学所构建的德育体系中,很显然“课程德育”———通过各个学科的渗透成为最为重要的道德教育常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富有智慧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曾走在世界的前列。”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7年苏步青数学教育提名奖获得者唐录义老师在教授抛物线时,以古代的赵州桥引入,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记者切身感受到的一个例证是,唐晓发校长在听完青年教师陈保燕教授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公开课后———在浮中,每周都安排有青年教师的公开课———学校要求,指导教师一定要去听,各备课组一定要通知有空的教师去听课。

  唐晓发校长的现场点评是:“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无数的仁人志士———这里面也有我们的校友,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国,才有了同学们今天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所以,同学们要格外珍惜青春年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德育目标,道德理念,以及为此而构筑的道德教育体系,只有内化成学生道德现实才是学校真正的德育。

  “知道了做人的重要性,学生就会慢慢修养自己的品行;懂得了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究;树立起了身体是人的最重要本钱,学生就会积极去锻炼。”吴海涛的班主任王宏林老师表示。

  记者考察了浮中近几年来考入清华北大的优秀学子,无一不是学校德育的受益者。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则成为浮山中学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成长特色。

  2009年枞阳县高考理科状元,以684分考入清华大学的浮中学生刘金林在谈学习经验时说:“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就是高中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充实地生活,努力地成长。”

  在他看来,高中是让人变得更强的地方或者是时段,所以他总是全力奋斗。“不在上课或者在自习时偷偷地玩其它的东西,也不让无聊的电子产品浪费时光。那些短暂的战战兢兢的娱乐比之于未来的理想是多么地不值一提。”

  2011年安庆市理科状元、安徽省理科应届生卷面分第一名,以697分考入清华大学的浮山中学学生吴海涛,坦承自己刚进高中时,并不是一个十分有毅力的人。“热情在高涨了一个星期左右以后便开始慢慢地消退,每次在书桌前坐不到一个小时,心便‘远走高飞’了,‘出去玩’的念头总在不断闪现。”

  吴海涛“发明”抵制各种诱惑“高明”的方法是“战胜自我”———不断从内心告诉自己学习本身是快乐的,而不快乐是因为还没有达到快乐的境界。他告诫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很有意思,把数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思想运用到学习中去,把大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小目标,然后着眼小目标,一个个脚踏实去地去实现。

  2011年安庆市文科状元、浮山中学2011届学生吴志琴在浮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了“反思”———带得走的能力:每次考试后,她都会仔细分析试卷。对其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漏洞,及时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责任、诚信、感恩、善良……道德作为一个极其宽广的哲学范畴,对于广大的浮中的学子而言,虽然每个人的道德收获不尽一致。但在这些方面却是共同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勤奋质朴、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

  浮山中学2011届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鲍诚表示:“正是浮中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砺了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意志,学习是一次漫长的攀登,养尊处优的人不可能到达峰顶。浮中学子肯于钻研,在学习上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不会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去克服。”

  “之所以说浮中让我们成长,并体验成长中的快乐,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在这里我们能够交到一辈子的朋友。伴随相处日子的越来越多,大家稚嫩而陌生的面孔,都渐渐地变得熟悉而被刻入脑中。”

  不仅如此,2008年考入北京大学的浮中学生张汉生回忆:

  “浮中独有的育人环境,其它学校无法复制。高中期间,国家地质公园———浮山,成了我们的后山。校园里:古朴风格的钟楼、御碑亭,随处可见的草坪、参天的树木……很多人恐怕很难忘记浮中的雪景,记得在高一时,有一次下课推开窗户一看,楼下的几棵树已镀上了一层白银,有时候也能够凑巧是在体育课的时间,去打一场雪仗;走在浴室门前的那条上坡路上,能够看到浮山的峭壁,在每个季节,无论是什么天气,浮山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与时俱进

  其本质就是发展———“与时俱进”是现代很流行的一个语词。

  在浮中校园背后的浮山脚下,浮中创始人房秩五先生的墓碑上,记者就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的字样,而1984年敬立的这块墓碑,距今近30年。

  事实上,建于1924年的浮山中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产物———兴办教育,启发民智,振兴国家。

  在此后近90年的办学中,一代代的浮中人不断超越,与时俱进也成了浮中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学校重要精神文化。

  在浮山中学校长唐晓发看来:一所学校的精神,应该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现实的增加。学校在历史的时空中,创造出这样的文化,受到这样文化的影响。

  “一个没有目标感的民族和一个没有目标感的单位或者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不可能走得太远。”记者考察浮山中学,既事实求是,量力而行,又与时俱进的目标文化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推进器。

  早在上世纪初,浮山中学就提出了“创名校、树名师、育名生”的“三名工程”。

  本世纪初,学校又提出了“主动发展,挑战未来,追求特色,打造品牌”,把“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子女,探索农村办学之路,创办农村特色示范学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

  而在当下,“四高一优”成为了浮山中学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

  “在稳定中谋发展,在传承中求创新,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规范办学行为为抓手,不断改善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用3—5年时间把学校建成一所科学管理高水平、教师队伍高素质、育人环境高标准、教育教学高质量的‘优秀省级示范高中’”。

  记者注意到,在这段纲领性、内涵丰富的表述中,“环境”一词被提及到了两次。

  交通相对闭塞,接受外界信息相对迟缓,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文化氛围相对不浓。这是一般农村学校的普遍现实写照,也是农村学校留不住人才,教师想“飞”进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管理瞄准国内一流的中学,建设瞄准国内的大学,把学校建设成为生态的校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乐园”,浮中育人环境建设与学校的人本管理观———不断提高师生在学校的“幸福指数”相关———从苦管、苦教、苦学到乐管、乐教、乐学。

  事实上,这一“幸福指数”也正在被提高。

  傍晚的时候,在学校景观大道上独自或者与几位同事相约悠闲自在地散一会步,回望浮山,反思一下当天教学得失,成为安庆市人大代表、浮山中学教师方红英一天中最惬意之事。

  方老师散步的浮中景观大道,从浮中老校门到新大门,气势非凡,是安庆市百余所高中中最漂亮的大道。浮中老校门正反两面分别是黄镇将军亲笔题写的“浮山中学”和曾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先生2000年亲笔题写“名山名校”,新大门是象征育人的“人”字型结构,校门为书坛巨擘欧阳中石先生题字。

  景观大道宽敞、笔直。大道一侧是巨型石雕———一头象征浮中教师“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的牛,围绕着牛的是一群仙鹤———象征着浮中学子从这里振翅欲飞;大道的另一则,将引浮山之泉建成三级流水的“瀑布景观”。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乐学。“近年来,浮中硬件建设总投资超过了3000万元。”如今,在浮中,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各自已形成了独立的布局,校园更加美丽———成为浮山景区中的风景。

  “这是信息技术时代飞速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浮中建设的另一个大手笔是,投资一百多万元,为所有的教学班安装了最先进的辅助教学工具———电子白板。

  浮中迅速提升的育人环境也是枞阳县委、县政府尊师重教的一个缩影。

  “县委县政府不定期地为学校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唐晓发历数他2009年履职浮中校长三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内心十分感慨:

  ———浮中扩建工程,涉及到周边18户居民搬迁,县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由县委常委挂帅;

  ———浮中连接省道的2.5公里复修工程。此段道路在浮中2004年80年校庆时,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修通,在经过了数年后,路面破损。2010年教师节,县委书记汪恕东慰问浮中教师时,了解到这一问题后,现场拍板,重新修复。三天后相关部门开始落实,不久,投资300万元修复的水泥路面畅通无阻;

  ———浮中师生饮用水工程。1990年代,枞阳县委县政府支持浮中引白荡湖之水入浮中。2011年,枞阳县县长何谦到浮中调研时,了解到当年的这一工程,如今存在着水压不够等问题,于是,从县城引长江之水入浮中的计划正在逐步落实。

  ……

  “山浮水面水浮山”唐晓发校长说,这是一幅对联的上联,至今,仍没有人对出很像样的下联。记者第一次看到它是在浮中的会议室里,另一处,是在浮中校道与省道的交接点站立的路牌上。

  “山浮水面水浮山”记者在拜读浮山的同时,亦拜读浮中———启发民智,振兴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