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校著名校友--汪旭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乳化炸药奠基人
编辑日期:2013-9-3  作者:单位管理员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汪旭光(1939~ )——中国工程院院士,枞阳县横埠镇合龙村人,浮山中学56届著名校友(初中)。

    汪旭光于1963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冶金部情报研究所工作。1971年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至今。历任总院组长、室主任、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1978年被冶金工业部评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入选“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有色金属30位有影响力人物”。社会兼职较多,主要有:中国工程院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科学》主编;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常务副主任;国际岩石爆破委员会委员,《国际爆破破碎》编委兼亚洲区主编;中国工程爆破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公安部爆破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防科技工业安全技术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工程爆破》、《矿冶》、《有色金属》总编辑,中日韩炸药与爆破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

    汪旭光长期从事现代工业炸药与工程爆破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其研究使我国浆状炸药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科研成果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81年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第三十五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9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汪旭光撰写理论专著4本,译作60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刊物上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乳化炸药》一书(中英文版),1988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优秀图书提名奖。其研究的乳化炸药技术已转让多国,研制的田菁10号浆状炸药已大量出口,为国家创汇1000多万美元。他曾去多个国家进行讲学、考察、交流和技术转让服务等学术活动,被世人称作“炸药大王”、“中国的诺贝尔”。

 

中国乳化炸药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旭光

 

    汪旭光:安徽枞阳县人,196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1963年至1971牟7月在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工作,任技术员、组长。1971年8月至今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曾任院总工程师、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研究组组长。现任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火药,这项华夏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千百年来,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的高速发展促动了西方现代炸药的崛起。1867年,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研制了震惊全球的达纳迈特炸药。尔后,性能各异的炸药相继面世,现代炸药家庭一派兴荣。然而,中华民族的坎坷命运使古老的“火药之乡”痛楚地沉寂了。

    所幸的是,今天,这种令人不堪回首的尴尬局面终于被打破,而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人便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汪旭光。70年代初,汪旭光投身现代工业炸药研制以来,在这片波涛翻滚的海洋里冲波逐浪,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主持完成的众多工业炸药与爆破科研项目中,获得国际金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5项。历年来他辛勤撰写了专著5部,论文70余篇,英、德、俄文译作60余万字,成果著述双丰收。为了表彰他在乳化炸药及相关科研方面的卓越贡献,1978年他被评为冶金工业部先进工作者;1982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荣获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荣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他还兼职国际岩石爆破破碎委员会委员,FRAGBLAST——爆破与破碎国际杂志编委会委员兼亚洲区主编,《矿冶》杂志总编辑,《工程爆破》杂志总编辑,《中国矿业》杂志高级顾问,中南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汪旭光现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从酷爱化学到倾心炸药

    与我国一些在“峥嵘岁月”中饱受过颠沛流离之苦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相比,与某些不幸在政治漩涡中遭际过磨难的科技工作者相比,汪旭光的人生道路可算是顺遂而少波折。他没有出国深造过的经历,没有穿过硕士博土的冕袍,他地地道道是个在新中国这片沃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中年科技专家。

    1939年底,汪旭光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一户农家。中学时代,聪颖好学,对什么都感兴趣的他逐渐对数理化情有所钟,数理化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化学,那试验中物质变色、变味、产生光、产生热、产生气的千变万化的现象,深深吸引着生性好奇的他,再加上化学老师“未来的世界是高分子化学时代,化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说教,导引着年青的汪旭光第一志愿报考了安徽大学化学系。

    汪旭光忘不了大学期间的一件事。当时,从事有机化学教学的靳佩芬教授在一次实验课后,单独和他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结果,并比较深入地进行了理论探讨。事后,汪旭光据此写出一篇令老师比较满意的心得体会,这使汪旭光欣喜不已,从而触发了他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为人民做出一定贡献的信念。他酷爱化学之心更甚。

    殊不知,大学毕业,组织上却是看上他通晓两门外国语的优势将他分配到冶金情报研究所,在那不存在“双向选择”的年代,他只有从。在情报所一干便是8年。不过,汪旭光还是很怀念这段日子。在这里他白天工作,一下班便一头扎进北京图书馆,每至闭馆,方怏怏离去。在那段史无前例的日子里,图书馆门庭冷落,而汪旭光却成了这里的常客。他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在知识的海洋里鲸吞豪吸。日积月累,他的确在外文和化学专业知识方面获益匪浅,这为他以后从事的炸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1971年可说是汪旭光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这一年,他调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采矿研究室,担任了炸药课题研究组组长,由从事情报资料工作转向实际的课题研究。想当初,采矿研究室的炸药研究课题刚刚起步,人们对炸药的研制尚处初探阶段,至于研制工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更是短缺。面对这种情况,从未接触过炸药的汪旭光硬是仗着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凭着一股刻苦钻研的精神,因陋就简,艰苦创业,终于带领全组同事搞出了高威力铝镁合金粉铵油炸药,在辽宁南芬露天矿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

    研制工作的一炮成功,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也激发了汪旭光向炸药深层次研究进击的决心,不久,他便倾心于浆状炸药的探秘了。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对我国盛产的、长期被用于绿肥的草本植物田菁进行系统观测与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田菁胶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半乳甘露聚糖植物胶,性能堪与国外广泛使用的王牌胶——胍尔胶媲美,从而提出了以田菁胶代替进口胍尔胶作浆状炸药胶凝剂的分散与交联技术的设想,并成功研制了爆轰威度高、爆炸威力大、成本低的田菁10号浆状炸药。这一成功开创了我国浆状炸药的新局面。从1975年始,田菁10号浆状炸药便在我国所有大中型露天矿山浆状炸药厂推广应用,一举成为我国浆状炸药的主导品种。1978年,田菁10号浆状炸药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同时,也引起国外同行的青睐。美国Ireco化学公司和英国ICI公司专家参观了炸药生产厂后,一致赞扬田菁10号浆状炸药是世界最好的同类炸药之一。触类旁通,汪旭光在主攻浆状炸药的同时,还将田菁胶的应用朝其他领域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田菁胶的研究和应用)这一成果于1980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

    中国乳化炸药的奠基人

    浆状炸药的辉煌没有冲昏汪旭光的头脑,他清醒地看到,这种属于水凝胶体系的炸药还存在着固有的不足。可是,要改变这种不足采取什么办法呢?汪旭光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各种各样的设想像一幅幅电影镜头在他脑际闪现,然而又一个个被他否定。这样的“镜头搜索”延续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最后,汪旭光将“镜头”定位在“油包水型”上。可是,这一设想是否有十分把握呢?

    1978年,头脑中充盈着无尽思索的汪旭光参加了一次国际采矿技术交流会。会上,一位著名炸药专家谈到美国研制出了一种具有高爆速、高威力、抗水、无污染的像面团一般的新型炸药——乳化炸药的生产技术。汪旭光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可能就是自己一直在探究的那一奥秘领地。然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会让这位专家对新型炸药的技术奥秘有一丝一毫的泄漏。可是,善于捕捉信息的汪旭光却实实在在从这一信息中得到了莫大的启发,也拨燃了汪旭光心中为国家利益搞出中国的乳化炸药的熊熊烈焰。

    像数学家要证明一个定理必须花费巨大心血一样,化学家要合成一种新物质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科学就是这样,很少有捷径可走。当1979年嘹亮的元旦钟声响起时,汪旭光带领研制。组的同事们登上了布满荆棘、崎岖难行的研制乳化炸药的征途。

    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比较、讨论,汪旭光认定采用表面活性剂和乳化技术能够改变浆状炸药的内部结构从而改变其性能。不过,这一理论依据是否就是打开乳化炸药神奇之门的钥匙?对此,必须进行实践的检验。科学的检验必须依赖必要的试验用品和手段。可当时研制组的全部家当,就是几块竹片,几个盆罐,外加搞浆状炸药时的几种设备。搞试验,谈何容易!然而,汪旭光和同事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怀着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拼搏。为了选择理想的试验配方,他们踏破铁鞋,四处登门求助,走遍了北京和天津所有的化工厂和研究院所,找来几百种乳化材料反复试验对照,没有搅拌设备,硬是凭着人工将一锅试样搅拌出来。想当初,一天需要十几锅试样,每锅要搅拌40分钟,乳化炸药试验一共试放了1000多炮,这1000多炮人力搅拌出来的试样,终于催生出中国第一代乳化炸药这一新生儿,其时,日历正翻在1979年8月15日。

    人们知道,科学技术从实验室转向工业化大生产,其间总存在艰难的一步。为了跨越这一步,汪旭光和同事们又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不知耗费了多少心智和汗水。1980年12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条年产15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终于在河北宣化龙烟铁矿展示出她那媚人的身姿。美国的乳化炸药从实验室过渡到工业化生产共花费12年时间,中国人仅用了2年便赶了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更有甚者,我国EL系列乳化炸药的工艺技术和原材料,独具特色,在成本方面也大大低于国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汪旭光和同事们成功地将表面活性剂和乳化技术引入含水炸药体系,率先在我国研制出被国内外称为下一代工业炸药的EL系列乳化炸药。该项成果1981年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他不愧是中国乳化炸药的奠基人。

    繁复、严密、细致的试验,使汪旭光的乳化炸药理论得以升华。他和同事们运用薄膜稀释技术首次观测了乳化炸药基质粒子的分散状态与油膜厚度,建立了内部粒子多面体堆积的结构模型和稳定性理论,从而也揭示了氧化剂与可燃剂微细紧密的液——液接触使其具有优良抗水与爆轰性能的本质,提出了提高稳定性的途径。他还深入地研究观测了该类炸药的爆轰特点、影响因素及合理使用技术。这些理论和心得相继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他出版的国内外第一本全面阐述乳化炸药的专著(乳化炸药),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该书英文版受到了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际爆破工程师协会的热情赞扬,并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在全世界为作者代销该书,并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市举行了作者签名售书活动。目前已销售到98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中国的乳化炸药震动了世界同行。1984年11月,汪旭光应邀登上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采矿大会的讲坛,宣读了《EL系列乳化炸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惊四座,语震八方。他的论文引起了国外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反响强烈。会后,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著名采矿专家高斯教授致函汪旭光称:“您的有价值的论文和您亲自与会,使本届大会成为世界采矿史上最辉煌的一次学术大会……”

    随着汪旭光在乳化炸药研制方面成就的不断取得,他在国内外采矿爆破界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近些年来,他多次应邀赴瑞典爆轰研究基金会、印度采矿工程师协会、日本工业火药协会、德国火炸药研究所与格纳斯维茨公司、美国国际爆破工程师协会等进行讲学和作学术报告。1992年9月,汪旭光以其在现代工业炸药领域的名望和成就,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汪旭光和同事们深深地懂得:企业家如果不熟悉市场,企业便难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而科学家如果失去科研的土壤,他的成果也将毫无生命力。因此他们在尔后的科研选题时,力求务实。为了研究出适合各种特定条件的乳化炸药,他们走出实验室,对有着各种特殊要求的场所进行实地考察,许多金属和非金属矿山、铁道工程、水利水电施工场地、石油地震勘探所、煤尘与瓦斯双突矿井、严寒地区都留下了汪旭光和同事们的足迹。针对这种使用条件各异的情况,汪旭光等遵循已建立的理论,先后分别突破了大量无机盐乳胶体系的储存稳定性、敏化技术及材料、耐低温抗酸性水、炸药密度对爆炸性能的制约影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出适合各种不同爆破作业使用的EL、SB、BME、BSE、BMH、CLH、MAN等8个系列34种安全、高效、低成本乳化炸药以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专用的原材料,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矿冶研究总院(BGRIMM)乳化炸药技术。1986年,这项耀眼夺目的先进技术当之无愧地荣获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不断追求、不断攀登是汪旭光的治学之道。近年来,汪旭光等又从改变炸药的微观结构人手,在粉状炸药传统的配方与工艺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其中,采用乳化——旋转闪蒸新技术制备粉状炸药的尝试一举成功,在国内首创了BLG乳化粉状炸药。这项新技术又喜获国家专利,引起了国内外炸药和爆破界的广泛关注。

    他将中国乳化炸药技术推向全国和世界不可讳言,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建设一度犹如两个互不相连的孤岛,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科技成果累累、企业生产力不高的难堪局面。然而,纵观汪旭光和同事们的研制过程,不难发现,他们的研制一直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脚踏实地地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推广。他们从不将成果束之高阁,而是不遗余力地促成科技成果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田菁10号浆状炸药一经问世,他便着手在全国露天矿山炸药厂推广,仅头2年,就创下4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BGRIMM)炸药技术,通过技术转让,在国内兴建了30余座炸药厂,产品辐射全国各地。乳化炸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采矿工艺的变革,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最大的铅锌原料基地凡口铅锌矿,采用了高密度、高爆速、高威力(CLH)乳化炸药球形药包分层爆破,从而使大孔径深孔采矿方法一举成功,也由此使全国务相类似的矿山纷纷引进这一采矿方法和相应的炸药。

    BMH高温硫化矿散装安全炸药的推广应用,使许多高温自爆的封闭矿井得以起死回生,恢复了开采,仅江西武山铜矿就因此多采出10余万吨金属铜,获得了高额的经济效益。

    中国的乳化炸药技术以其独特的性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内外花开遍地,并以其雄厚的实力敲开了现代炸药之父诺贝尔故乡的大门。1985年,由诺贝尔创建的素以先进炸药技术享誉世界的瑞典国尼特罗·诺贝尔公司,购买了BGRIMM乳化炸药技术。中国,实现了乳化炸药技术的第一次向国外输出。其后又相继转让给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

    更值得骄傲的是,我国成功地将年产万吨级多品种乳化炸药成套技术出口给蒙古国。这一项目是中蒙建交以来两国间最大的技术合作项目,涉及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上尚无前例的连续乳化和间断乳化相结合的工艺;涉及到厂房设计、生产设备、自动化、原材料、技术培训和生产调试等整套转让服务。这一项目,当然引起了中蒙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这一合同,汪旭光3年中14次亲赴蒙古,带领中方技术人员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工作。1994年11月14日,蒙古国国家验收委员会会同中、蒙、俄三方专家对该炸药厂进行实地考察验收并批准生产。当年12月22日正式将炸药厂移交给蒙古国蒙俄合资额尔登特采选公司。3年来炸药厂为额尔登特公司创造了2000多万美元的经济效益。1998年3月汪旭光又带领中方专家赴蒙古拟定该厂扩产为年产2万吨的技术方案。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现,标志着中国乳化炸药技术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世人更加了解到我国乳化炸药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中国乳化炸药带头人汪旭光的名字在国际同行中更加响亮。

    人生易老学难老,一寸光阴未可轻。汪旭光——这位中国乳化炸药的奠基人没有满足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他抓紧一切时间,不断在现代工业炸药这一广阔的领域勤奋耕耘着。1994年,汪旭光在我国工程爆破界同仁们的支持下,创建了中国工程爆破协会。他的眼界更宽广了,他的最终目标是要将中国工程爆破推向全面发展,冲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