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浮中校史》:学校创立之房秩五的兴学思想与择址浮山的原因
编辑日期:2014-8-23  作者:单位管理员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房秩五出生在浮山对河岸的房家谢庄,祖父和父亲俱是塾师,幼时随父读书,21岁亦设馆授徒,前后教了8年私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吴汝纶从日本考察学政归来,在安庆创办了新式学堂(即桐中),房秩五应邀为学校东乡学长。翌年7月留学日本,习速成师范1年。回国后在芜湖办理公立速成师范学校;在桐城任桐城中学堂学监兼速成师范教员;在南京任安徽教育总会干事;在安庆任提学使署学务公所文案,前后5个年头。其间,还与陈独秀、吴守一(汝澄)在安庆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并担任教育版编辑工作。

    房秩五从事教育工作13年,这期间他接受了陈独秀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也接受了吴汝纶的“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先进思想,因此这一时期就萌发了“兴学强国”的思想。他在第一期《安徽俗话报》上发表的文章就这样写道:“近来有见识的人,大半以学堂多少定他国家的强弱。学堂办得多的,那国家必定是强;学堂办得少的,那国家必定是弱。”他认为办学校是育人才、强国家的重要途径。

    民国初年,安徽境内由于吴汝纶开创办新式学堂的先河,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效仿,因而办学之风大盛。作为具有进步思想和13年教育实践的房秩五,当然不甘人后。他见当时“都会城市竞言办学,而山陬僻壤多付缺如”的现状,决心发展乡村教育,以解决农民子弟的入学问题。办学地址,他首先看准了浮山。他曾对人说:“龙眠、浮渡,吾邑之名胜地也”。又说:“龙眠山已有桐城中学,浮山亦当有之。”

    民国13年(1924),房秩五辞官归里,不住老家,而驻足于浮山华严寺或金谷岩中,目的就是要实现他多年的办学愿望。浮山,古名浮渡山,“三面环水,望之若浮”,早在晋梁时期,山中就建有大小寺庙,历代均有高僧大德住持其间,古有御碑亭、沈王殿、藏经阁……。房秩五住山时,皇封的大华严寺早已荒废,仅剩下的旧殿和塔院破烂不堪,和尚也只有3人。房秩五面对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废墟,不胜伤感和惋惜。寺庙虽然荒废,但他认为浮山还是很美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浮山为皖桐胜境,山水清淑,岩壑灵奇,既饶风景,又远尘嚣,环境优美,最宜讲学”。他常对人说:“教育必注重环境,乃足以养优美之感情;学校必远隔尘嚣,乃足以发高尚之思想;盖自然境与自然人影响极大,地文学与人文学感召至灵,其理易明,其效至速”。为了发展乡村教育,他决定借此佛教文化废墟,创办新学基地,以利家乡学子就近上学之便,以达为国育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