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浮中校史》:学校创立之艰苦的办学历程
编辑日期:2014-8-23  作者:单位管理员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一、首次办学会议

    房秩五在浮山办学的决心已下,即与来山看望他的旧友李光炯、光明甫、史恕卿、孙闻园、朱蕴山、史蕴璞、周新民等知名人士谈吐他的想法,在称颂老前辈吴汝纶创办桐中的盛事之后,提出了他在浮山办学的主张,得到老友们的热烈响应,一致表示愿做办学发起人,从而坚定了房秩五在浮山办学的决心和信心。

    民国13年(1924824日,房秩五在华严寺,邀集学校发起人光明甫等与当地寿龙山保(今浮山周围区域)、石山保(今项铺镇的石溪、边山、柳西等村、白湖的山河村)、柳子寺保、白湖保(今均属白湖乡)的保长、士绅和胡、吴、李、疏四大姓的族长会议,应邀列席的还有方孝远和朱伯健。会上房秩五阐述了办学育人的道理和在浮山办学的优势,并提出筹集经费的办法,与会者为他的办学热情和对家乡教育的赤诚之心所打动,纷纷表示全力支持。会上议定:由小学办至完全中学;小学经费由四保分担、四大姓共筹;中学经费由房秩五向外方募集。这次会议圆满结束,它奠定了浮山教育的百年大计。事隔多年,方孝远对这次会议还记忆犹新,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会上房公慷慨陈说,为农村学子奠百年大计,真是杜少陵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怀抱,事非亲见,谁能知之。”

    二、创办图书馆和浮山小学

    会后,房秩五共收到各保族捐6000余元,他立即请史恕卿总揽后勤工作,指定柳子寺保的杨幼清具体负责建校工程。当年就建成了平房50间,先开办了图书馆,购置了一部分图书。民国14年,开办了小学,校名定为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房秩五聘其叔房堃甫为校长,郑曰仁、张良培、杨幼清(负责总务兼教员)三人为教员,此外还雇用了若干名勤杂人员。1月开始招生,2月开学上课,计招小学生41人,其中高等小学(2年制)一年级学生30名,国民小学(4年制)一年级学生4名、二年级学生7名。

    三、平息农民阻止建校风波

    建校之初,吴姓农民聚众而来,手持器械,口出恶言,不准校舍工程开工,说什么“吴姓是浮山的山主,华严寺的地皮是吴家的,《浮山志》上有记载!”在这“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时刻,房秩五一方面立即派人去请吴姓族长吴正卿,一面指示学校备办酒席请吴氏子丁。当时房在前台与来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交涉,史恕卿在后台接待来客,做了大量的说服劝解工作。吴正卿来浮山后,立即召集吴姓头面人物商议,吴说,“房秩老办学校为了乡里造福,为大家培养子弟,这一善举,理应支持!”又说:“房秩老看准的地皮,早晚都是他的,不给行吗?不如做个顺手人情,写个《送帖》送给他好了!”在酒席上,吴正卿宣布:“今天的酒席,算是我们吴家请房秩老诸位的,不劳各位破费了。”在吴正卿的说服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一场阻扰建校的风波得以平息。

    四、继办初级中学

    (一)募集资金,增建校舍。

    小学开学后,房秩五离开浮山,前往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各地募捐。由于他的努力,得到许多朋友的支持,第二年共得捐款13000余元。返校后,他在芜湖请来了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并在外地用船运来了“洋灰”,开始了学校第一座大楼的兴建工作。该楼于民国15年动工,翌年建成。楼为上下两层,面积858平方米,为砖木、洋灰结构,罗马式的建筑风格。至此,开办初中的校舍问题已得到完全解决。

    (二)选聘首任校长。

    办好中学,最关键的是选用校长。民国16年腊月,学校放寒假,桐中负责人之一的朱伯健回家过年,房秩五亲往其家(房、朱二人旧居相距三里左右),对他说:“明年浮山办初中了,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你朱家在这一带是个小姓,没有什么钱,你就出点力,明年不要去桐中了,就在浮山当校长吧!”朱伯健认为,一是房老对他的信任,二是为了家乡教育,他就满口答应了。第二年正月,桐中有所闻风,就派一名职员带着一顶轿子,赶在浮中开学前到达了朱家,来人对朱伯健说:“你在桐中还有账目未搞清,请你去清算一下。”朱想:“我在桐中从来就没经手过账目”,就避着轿夫问那个职员,那人一笑,说:“不是清账,而是请您老到校主事啊!”朱伯健有些为难只得上了轿子。到了十字路,朱伯健借口到钱家桥有事,叫职员带回轿子,待办完事另雇轿子往桐城。朱伯健到了钱桥,即买舟南下,到了浮山,当了浮山中学的首任校长。是时,其在浮中的报酬只有桐中的三分之二。是年1月,学校开始招生,2月正式上课。至此,浮山初级中学宣告办成,校名定为浮山公学,小学附属于公学。

    (三)成立浮山公学校董会。

    浮山初中办起来了,根据当时政府规定,私人办学必须要成立校董会,于是房秩五召集发起人和捐款人到学校商议成立校董会一事。会上,他提出校董会成员应具备三个条件:1、声望高,有学识;2、热心教育,有办学经验;3、思想进步,作风正派。会议结果,推选房秩五为董事长,李光炯、光明甫、史恕卿、朱蕴山、孙闻园、周新民等六人为董事,聘荣艺仁、霍守华(企业家)为名誉董事,于是浮山中学校董会宣告成立。

民国181213日,房秩五因当地团防丁文林与陶二甩兵事之争,雪夜逃离浮山双瞻阁,校事由周新民主持了一个阶段,后由孙闻园、史浩然过问。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房秩五回到浮山住了一年多,过问了学校计划大事,至于校内工作则未过问。

    (四)再募资金,重建校园。

    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安庆、枞阳、汤沟等地,学校校舍用作驻军,停办了一年,直至翌年下半年才开学。

    民国30528日,日机6架(次)轰炸了浮山中学,西式大楼被炸坏东西两角,大楼东侧平房以及学校门楼、厨房全部被毁,二十四间宿舍部分受损。房秩五时在上海,他得知消息后,心情十分悲痛,发出了“巢覆应知卵作尘,斜阳故垒不成春。旧时辛苦衔泥意,王谢堂前剩几人”的悲凉感慨。为了复兴浮山学校,他一面函告浮中校长史浩然和各校董,切实计划恢复原状,一面在上海继续“衔泥”,印刷捐启,广为劝募,又函告在香港做赈济工作的老友许世英请其帮助,随后陆续收到许世英拨助救济费2万元、各处私人捐款2万元。这笔款子辗转送到了浮山中学,重建了校园,到民国32年浮中又恢复战前面貌。

    五、增设高中部

    为了将浮山学校办成完全中学,房秩五继续在上海进行募捐。当时寄住上海的人士,大都是各地拥有财产的富翁,他们因战争世乱,也知道大势所趋,财产决不能终保。经过房秩五的劝募,凡是和浮山相近的富翁,就各拨些田租捐给学校;距浮山较远的富翁就拿些现金,代买浮山附近的田地捐给学校。到民国33年夏季,已陆续募得田租稻谷2500余担(每担稻谷重50公斤),足以供给高中部常年经费。

    民国33年秋,房秩五由上海回到了阔别13年的浮山,继续担任学校董事长。民国34年夏初,浮山学校呈报县国民政府增办高中部,七月,县长呈报省教育厅,该厅因仇视浮山学校进步势力,以种种借口迟迟不批,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浮山中学高中才招生、开学。浮山中学由图书馆、小学、初中到完中历时23年,房秩五的多年心愿终于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