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浮中校史》:学校创立之光辉的革命传统
编辑日期:2014-8-23  作者:单位管理员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房秩五长期生活在清末民初旧中国大动荡的年代,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结识了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他“器识宏远,思想与时俱进”,因而他创办的浮山中学一开始便成了进步人士聚会和活动的场所,后来竟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桐庐地区早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一、浮山图书馆的革命影响

    该馆建成以后,即购置图书万余册,其中从上海引进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和《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使浮山周围有志之士来馆阅览,精深探讨,寻求革命真理;使校内师生受到进步思想熏陶,从而走向革命。石溪疏冠中、孙畈胡芳远、校内的郑曰仁、张良培、吴大章等就是这些进步书籍的最早的读者,他们受其影响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进步人士云集

    浮山学校初办,房秩五就规定了一条“思想进步,作风正派”的用人标准,所以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选用都由他严格把关。在校董成员中有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左派的史恕卿、光明甫、朱蕴山,有掩护过革命党领袖黄兴的教育家李光炯,有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周新民。在教员中先后来校的有思想进步、不久加入共产党的郑曰仁、张良培,有民国1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房师亮,有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吴克正,有孙炳文烈士夫人、共产党员任锐,有在上海参加学潮的黄士元,有民国16年在无为县建立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机构的胡竺冰等等。

三、浮山中学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武汉、安庆等地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在白色恐怖中不能存身,纷纷逃往各地。浮山远离城市,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反动势力一时鞭长莫及;再加上浮山学校有进步人士房秩五的掩护,学校又是最早传播马列主义革命思想的地方,群众基础较好,政治环境适宜,能生存,能发展。因此他们中部分人士就转移到了浮山,其中除了担任校董的成员外,还有中共安徽省临委的负责人王步文、柯庆施,怀宁县委负责人葛宗文,合肥特支负责人童汉璋,孙炳文烈士夫人任锐等。他们当中有的是房氏父子的老友,有的是郑曰仁的同乡;他们之间有的是亲密的战友,有的是上下级同志,有的还是亲戚,彼此相互了解,他们在浮山活动得心应手。

    民国171月底,中共桐城直属支部在方家仓章家大屋成立,由在武汉入党的章逐明任支书,直属怀宁县委领导。2月,党支部指派党员吴克正,通过他的表兄房秩五的关系,在浮山中学任体育教员,开展建党工作。3月,成立了中共党小组,属桐城直属支部领导。在吴克正的积极工作下,先后秘密发展党团员20余人,其中教员有郑曰仁、张良培,学生有王靖疆、黄桂元、周复安、陈石奇、吴培炎、杨芝学、章文奎等。春夏之交,吴克正在金谷岩洞中主持召开党团员大会,成立了浮山中学党团支部,吴克正被选为党团支部书记。8月,中共浮中支部计有党员14人,其中学生8人、教师3人、农民3人。11月,中共桐城区委成立,机关设在方家仓,直属中共安徽省临委领导。其时被选为区委委员的9人之中,浮山中学有4位,他们是陈雪吾,周新民、吴克正和郑曰仁,陈雪吾还当选为副书记。

    民国183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派王步文(化名朱华)到方家仓,召开了桐城区委扩大会议,宣布改“中共桐城区委”为“中国共产党桐城县临时委员会”,时浮中教员吴克正任县委委员,学生陈雪吾任宣传部长兼军事委员。8月,中共桐城临委改为桐城县委,其时因章逐明卧病在床,陈雪吾为县委负责人,吴克正为县委委员。10月,浮中成立了区委,下辖3个支部,有党员22人。是时,学校团的活动已和党的活动分开,吴克正、郑曰仁不再兼任团支部书记,由学生团员杨芝学负责。除了团组织外,学校还建立了80人参加的学生会组织。

四、党的革命活动

    (一)利用讲堂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

    民国17年以后,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担任了浮山中学的教员,他们都利用讲堂,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军阀的道理,传播爱国的革命思想。郑曰仁经常摘抄进步刊物《新青年》上的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材。胡竺冰在国文教学中,讲到“在无畏者之前自有路”的时候,借题发挥,阐述革命真理。任锐曾油印了三篇补充教材——《二·七大罢工》、《三·一八惨案》、《五·卅惨案》,发给学生。她在讲述“三·一八惨案”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最后,她拿取粉笔在黑板上疾书:“刘和珍、杨德群的精神永远不死,我们一定要同一切杀人的军阀算账!”他们的讲述,深深地打动了青年学子,当年的学生至今还记忆犹新。

    (二)主办农民运动讲习班,培训农民运动骨干

    王步文自民国168月至民国188月,一直在安庆负责党的地下工作,经常到桐东、浮山一带活动,主要从事农运和学运工作。在浮山期间,他依靠浮中党组织,以浮山岩洞为依托,多次在金谷岩、张公岩、仙人桥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班,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农民运动的方向和斗争方法,参加讲习班的除了浮山中学的师生外,还有当地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大都是党团员骨干。由于王步文的积极工作,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使桐东地区迅速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如钱桥的北三区农民协会,施家湾农会、傅家嘴农会等),并出现了斗争土豪劣绅的场面,例如胡芳远在浮山鲍庄主持大会斗争了地主劣绅胡见周,郑曰仁率学生参加这次斗争;学生王靖疆在家乡青王岗,领导农民进行了抗租抗高利贷的斗争;学生周振超在周家潭发动了群众游行示威,高呼“打倒豪绅地主阶级”等革命口号,冲击了豪绅地主子弟的提灯进香游行队伍。

    (三)开办农民夜校,启发农民觉悟

    民国17年,浮山中学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创办了农民夜校,校址设在学校附近的胡氏宗祠,学员来自附近的农村,个别的来自会宫、钱桥和石溪(他们在浮山有落脚点),他们多半都是贫苦农民,苦大仇深。教员都是学校的地下党团员,教材是郑曰仁、张良培等编写的。他们一方面教识字,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讲地主豪绅如何剥削压迫农民、军阀豪绅如何欺压老百姓的道理,从而启发农民觉悟,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同他们进行斗争。学员们受到了教育,思想觉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后来参加了革命队伍,如烈士胡师荫、胡德甫等;有的参加了斗争地主的行列,成了农民协会的骨干。

    (四)公演《农民泪》,激发农民斗志

    民国17年冬,王步文、章逐明、陈雪吾在张公岩主办农民运动短期讲习班,郑曰仁、胡芳远、陈石奇、王靖疆、查世雄等参加了学习。讲习班内容,主要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反对地主豪绅的压迫、剥削与统治;发动贫苦农民开展日常生活的经济斗争,在斗争中巩固发展农民组织,在斗争中提高阶级觉悟,让他们接受党的主张,接受党的领导。会上还批判了农民盲目抢掠地主老财财产的观念。会后,郑曰仁编写了剧本《农民泪》,内容类似《白毛女》,组织学生陈石奇、王靖疆、查世雄等10余人扮演剧中角色,在胡家祠堂公开上演,浮山虎爪庄、鲍庄、汤庄、金谷岩庄、胡甘庄、汤家嘴、莲花山、石溪一带农民都赶到演出现场观看《农民泪》。他们观看后深受教育,大多数农民反映说,“这个戏,真是‘农民泪’,我们必须起来革命,才可能大翻身。”

    (五)开展学运工作,驱逐改组派教员

    民国167月,蒋汪合流以后,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派姚麟、张护采到桐城,解散国民党(左派)县党部,他们拥护汪精卫,指责共产党,说什么“共产党不适合中国国情”。当时安排在浮山中学的改组派教员和学生有10人,其中包括孙闻园、朱伯健、疏子骥、房浩然、黄仿石、谷中龙等。为了同他们进行斗争,浮中地下党在上级指示下,首先发动学生驱逐了校长孙闻园。

     民国17年底,郑曰仁拟出校长孙闻园12条罪状,其中有:结党营私、排斥进步人士、推行旧教育制度、限制学生自由、贪污学生修建大操场的劳动费用、克扣学生伙食等等,并印成传单散发,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共愤。他还指示学生陈石奇、王靖疆,秘密串连吴中瑞、查名扬、乔伯连、吴大章、章文奎、周鼎新等10余名骨干,在金谷岩多次集会,陈石奇提出“全校罢课,驱逐学阀孙闻园”的主张,与会者一致赞同并公举陈石奇为指挥。民国1815晚上9时许,郑曰仁指挥初中两个班级的党团员和进步学生一齐出动,陈石奇为先锋,高呼“打倒学阀孙闻园”的口号,率领王靖疆、乔伯年、胡惠芬、周鼎新等30余名学生冲向孙闻园宿舍,与孙进行说理斗争。孙在证据前拒不认账,激起学生义愤,将其衣物抛出室外,在朱伯健掩护下,孙只得走后门逃走了。这次学潮赶走了孙闻园,取得了驱赶学校改组派教员代表人物的胜利,使得改组派势力“颇形衰萎”。

    民国19年秋,黄桂元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在其兄黄士元(黄镇)的支持下,发动并领导了针对校长黄仿石的学潮,指责黄仿石是封建家长式的作风,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这次学潮坚持了3个月,最后被黄仿石请来的打手勾结军队将学潮打压下去。最后黄桂元被开除,黄镇被迫远走江西参加了革命。这次学潮打击了反动势力,使革命学生受到了锻炼。

民国21年夏,训育主任谷中龙仇视进步师生,有碍革命活动,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员陈来扣(雪江)为首掀起了学潮,打击了以谷中龙为首的反动气焰,使进步青年又受到了一次战斗的洗礼。

    (六)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武装暴动

    民国19年前后,以浮山中学为中心,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据是年10月统计:已有区委3个(庐江七桥、桐东方家仓和浮中)、支部31个(其中浮中区委辖支部3个),党员257人(其中浮中22人)。在浮山周围有许多农会组织,时常发起抗租、游行示威运动。

    民国19年正月,为了执行县委“发展党组织与发展革命武装齐头并进”的决议,陈雪吾、吴克正等10余人,成功夺取了孔城商团吴名录部步枪18支、子弹1箱、大刀2把。在这次战斗中,浮中学生吴大章、王靖疆参加了行动。是年5月初,陈雪吾、吴克正出席了安庆中心县委在会宫学堂石疏小娘家召开的8县领导人会议,传达了李立三提出的争取一省或数省的胜利,发动武装暴动,“打到武汉过中秋”的指示。会上决定8县于6月份同时暴动。6月上旬,桐城县委在方家仓团山头陈雪吾家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了暴动计划。具体计划为:613日夜,由陈雪吾、吴克正率领农民队伍,取出正月在孔城抢夺的枪支弹药,从方家仓坐船至钱桥;派吴大章到桐城县城取子弹,并率领修枪工人张木匠和孔城北三队战士7人同到钱桥府君庙,与陈雪吾、吴克正的队伍会合,再到庐江母子坟,与从浮山出发的浮中学生、工友队伍(约40余人)在上半夜会合。又派浮山中学共青团员,学生张功铸(七架桥民团团长张晏清之子)回去作内应,待起义队伍到达时打开大门,以便缴取民团枪支;接着奔向罗昌河,夺取张栋材民团的枪械;第二天,暴动队伍再会合事先争取过来的庐江县民团和柯家坦叶明义的武装队伍,由岱鳌山转到欧家岭,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团,然后进逼桐城和安庆。在行动过程中,由于走水路的船只遇到逆风而延误时间,直至天亮才同各路人员会齐。白天行动不便,队伍便开进罗家嘴村隐蔽。由于该村一个地主的告密,张晏清、张栋材两个民团联合,上午突然包围罗家嘴,陈雪吾、吴克正迅速指挥迎击,由于武器不足,弹药又少,许多人员都是赤手空拳,战斗坚持到午后,敌人冲进村里,王靖疆当场牺牲,张孟卿、吴大章、周家骃、周振超、张木匠等11人被俘,其余的人均突围而去。事后,张孟卿在庐江被敌杀害,其余的人用钱保释。7月,陈雪吾、吴克正率领起义人员200余人,拥有长短枪100余支,到达了欧家岭,成立了红军独立团,陈雪吾任团长兼政委,吴克正任副政委。826日,吴克正下山至安庆刺探敌情归来,在桐城鲁谼山草鞋店附近偷越敌军封锁线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5岁。

    民国217月,桐城县委和庐江县委合并,成立桐庐县委,书记先是马哲聪,后是陈雪吾,郑曰仁为县委委员兼秘书,参加县委的还有浮中师友张良培、周邦彦、甘舍棠、张介良等,县委机关先设在庐南盔头畈,后迁至浮山会圣岩裁缝吴富之家,联络站设在浮山中学,交通员由学校职员王玉成(贵池人)担任,经费由学校地下党和史恕卿提供,由张介良掌管。8月,形势紧张,蒋介石调40万大军围剿大别山红军和游击队,桐庐地区也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安庆、合肥党组织遭到破坏,张介良、甘舍棠等叛逃至安庆当了特务。121日,敌人破坏了桐城中学党组织,2日又破坏了孔城党组织,旋即到钱桥黄家冲逮捕了县委委员朱锦明。星夜,甘舍棠、张介良带领特务到浮山中学,逮捕了联络站负责人王玉成及党团员30余人。郑曰仁在吴裁缝家得知情况后,处理好机密文件,通知有关党员隐蔽,最后撤离浮山,后转移至上海。

    民国22125日,叛徒甘舍棠带领特务在团山头抓捕了陈雪吾,318日在桐城将其和朱锦明一起杀害。至此,桐城庐江地区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直到1938年,桐庐地区才恢复了党组织,1939年春,浮山支部又宣告成立。

五、周恩来总理对浮山中学的高度评价

    19685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京西宾馆接见了浮中校友朱铁谷,当时朱任二十军副军长,在新疆负责“支左”,同时被接见的还有新疆的七八位负责人,见面后总理和他们一一握手,并询问各人的姓名和籍贯。当问到朱铁谷时,朱回答:“我是安徽桐城人。”总理马上说:“你是桐城学派嘛!”朱说,“总理,那是旧文化啊!”总理说:“不能这么讲,历史就是这么演变过来的嘛!”接着总理又问“你在浮山中学读过书吗?”朱说“我当时名义上是浮山中学学生,实际是搞地下革命活动。”总理接着谈到当年鄂豫皖根据地和大别山外围桐城等地的革命情况,并说:“浮山中学不是一般的学校,它是该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