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浮中校史》:学校发展之学校规模的扩大
编辑日期:2014-8-23  作者:单位管理员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浮山中学初创时为一所图书馆,接着开办了附属小学,继而增办初中、高中,经近90年的沧桑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的发展,学校已是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的农村高级中学。

    一、校园的扩大与美化

    学校初建时,东西南北各有一排平房,组成了一个四合院,南为门房,北为教室,东西两边是办公室和教员宿舍。小院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40米。四合院中种有梧桐、扁柏和花草。在四合院之西侧,又建了一个小四合院,名为二十四间。民国16年(1927),罗马式大楼建成,将四合院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小院落,前院隙地依旧是花卉草木,后院隙地,地理教师“堆石作东西地球形,镌诸国名与山川于其上。”该楼位于校园正中,因名“中大楼”;后悬司号用的铜钟于其上,师生习惯上又称为“钟大楼”。民国17年增办初中,学校向西扩张,在华严寺放生池(今蓄水池)西边建了厨房,使校园面积增加了一倍。抗战期间,校园遭日机轰炸,没有什么发展。抗战胜利后,学校增办高中,校园向北扩张,并利用了华严寺旧殿和忠烈祠一部分老房。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在华严寺旧殿西侧盖了9间教室,华严寺塔院房屋亦归学校使用。“文化大革命”前,在塔院前的篮球场上建造了教工宿舍。1982年,新建了一幢2700平方米的学校宿舍楼。1985年,在原四合院东侧大操场上建成了一幢315间教室的教学大楼。此后,相继征用了教学大楼东侧的“荷叶头”山地和大门前的水田。1988年统计,校园面积已达50000平方米,新辟的大操场面积为12300平方米。1991年,学校聘请了专职花工,开辟了桂、梅、竹三园,兴建了各种花坛,开辟了苗圃,整修了校园道路,治理了污水沟,制定了校园环境管理制度,校园美化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在此后的3年中,校园内植树2300株,种植花草近200种,绿化面积达校园总面积的70%以上。1993年,改旧式门楼为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仿古门楼,使古老的学校旧貌换新颜。199470周年校庆,当校友们步入校园时,无不惊讶母校变化之大!1997年以后,校园内除了一座新崛起的大楼外,又新添了创意独特的不锈钢“惜阴”雕塑和古色古香的“御碑亭”。此外,中大楼前的草坪和花坛周围,安上了雕刻精美的仿汉白玉栏杆,使美丽的校园更是锦上添花。1999年,学校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2001220,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行文,同意浮山中学再征用土地85亩,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2003526,枞阳县人民政府发布征用土地公告,最终新征土地76.87亩,加上原有校园土地面积,共达180亩。201212月止,学校先后完成了校安工程、景观大道、入口广场、标准运动场地和对外交通等多项工程的建设任务。

    二、校舍的增多与质量的提高

    学校初创时,校舍多为平房,且有部分房屋为土墙茅屋。民国15年,房秩五在外地募捐,得款后始建中大楼,翌年落成。抗战期间,日机轰炸,校舍被毁三分之一,民国34年春,校舍才得以修复。此后的四、五年间,校舍没有增加。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被人民政府接收,办学方向面向工农,不断扩大招生,在财政极其困难情况下,政府先后拨款,在“十六间”之后,建造了9间教室;又在门房西边和校园的最北边各建了一幢两层小楼,前楼上层为女生宿舍,下层为理化仪器室和校医室;后楼上下各为2间教室,教室之间夹有1间教师宿舍。创办之初,学校没有餐厅和礼堂。中大楼建成后,底层两头为教室,中间做小礼堂,上层为图书馆、阅览室和工作人员宿舍。新中国成立后,始在厨房北侧建了大礼堂,并兼做餐厅之用,从此解决了露天开会、露天吃饭的问题。在“大跃进”的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建工作基本停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被安庆地区重新定为重点中学,当年上级政府拨款兴建2层的实验楼;1982年,在原楼的上面又加盖了一层。同年,又新建了一幢27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1983年,建成了3层男生公寓。1985年,建成了315间教室的教学大楼。1987年,建成了2层的图书馆楼。到1988年为止,学校建筑面积已达82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3000平方米,生活用房2000平方米。1989年以后,建筑工程年年有,先后竣工交付使用的有:办公楼、男生公寓楼2幢、科学馆楼、教工宿舍楼、综合楼、教研楼、逸夫楼、女生公寓楼等。198920014月止,累计新建建筑面积为17600平方米,总投资为665.85万元。现有教室40间,其中阶梯教室4间,实验室5间,器材室4间,计算机室2间,语音室1间,体、艺、科技室1间,讲座室2间,校史陈列室2间,阅览室3间;此外还有档案室、文印室、广播室、值班室、教工活动室等等。新中国成立前,校舍除中大楼外,都是低矮的平房,窗户狭窄,室内光线昏暗,空气难以流通;部分房屋的墙体还是土坯的,不仅不牢固,而且也不美观;屋顶都为小瓦,遇上连阴雨,常有漏水现象;狭窄的走廊,多用不太粗的木柱顶着横梁,结构简单,不甚坚固。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间,昔日的平房逐渐拆去,在原来的地基上兴建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楼,不论是教室和宿舍,都是钢筋水泥砖混结构,室内宽敞明亮,外型美观大方。20018月以后,先后兴建了男生公寓楼、女生公寓楼、教师公寓楼共8幢,总面积达21417平方米。在2010年、2011年的校安工程中,国家共投资2500万元资金,先后建成一座教学楼、5幢学生公寓楼和一座4层楼的大食堂,总面积达21307平方米。

    三、生产园地的增加

    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基本上无生产园地,师生吃菜多乘船至石溪街上采购。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周边开垦了零星荒地。1958年前后,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大量开垦荒地,双瞻阁、烧火窊周围的土地都归学校所有。1959年统计,生产园地达21亩。是年,学校设立生产处,各班开设劳动课,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小农场、饲养场,师生蔬菜供应自给有余。1975年,建立学农基地,在当地社队支持下,征得圩田86亩(方宕除外),每年生产粮食2万余公斤。20世纪末,学农基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开展科学种田,综合利用,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渔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四、班级的增多

    民国14年,小学招生仅有2个班,即高小一年级1个班,初小一、二年级复式班1个。民国17年,开办初中,全校共5个班,其中小学3个班,中学2个班;翌年春,中学为3个班。此后,初中各年级均保持1个班,直至民国27年上半年。民国27年下半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学校驻军1个团,学校停课,直至翌年上半年。民国28年下半年,为解决沿江一带难童读书问题,学校开始复课,计招初一新生3个班,初二学生1个班,缺初三班。民国29年至民国34年,初中部每年有67个班,仅有民国30年高达8个班。民国35年,增设高中部,招高一新生1个班,初中各年级均为2个班。民国38年,从初一到高三,每级只有1个班。新中国成立后,扩大招生,班级不断增加,1953年有13个班,其中高中2个班,初中11个班;1954年有12个班;1955年高中停办,班级数下降;19571966年,初中班每年都在10个班以上,其中1960年达18个班。“文化大革命”期间,班级数下降,其中1968年、1969年还停止了招生工作。1970年恢复了高中部,招了2班高一新生。是年,初中仅有3个班,而且缺初三班。19721978年,初高中班数均为11个左右。1979年,高中为14个班。此后,逐年发展,到2000年下半年,高中班已有28个(含复读班)。2001年暑假,初三班学生已全部毕业,初中停止招生,至此浮山中学已由完全中学发展成为单一的高级中学。到2007年,学校教学班增至44个。2012年上半年,共有班级49个。

    五、人员的增加

    (一)学生

    民国14年小学初办,计有42人,其中高小一年级学生31人;初小一年级学生4人,二年级学生7人。民国17年增办初中,计招学生80人。民国19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只有12人。民国20年至民国28年,每年初中学生有100余人。民国29年至民国34年,每年初中学生都在300400人,其中民国30年学生最多,为387人。民国35年增设高中部,高一学生有65人。民国36年至公元1955年,每年高中生多则100余人,少则1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的10余年间,初中学生增长速度快,其中1960年学生达920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学生数逐年减少。1968年,“教师回原籍”,学校下放到社队,教育秩序混乱,校内学生空无一人。1970年恢复高中部以后的10年间,全校学生总数每年均在280800人上下。1990年,学生增至935人。1993年,学生突破1000人大关,达1033人。1999年,初中停止招生。此后,每年高中学生都超过1500人,到20009月,在校生总数为1712人(含高三复读生)。到2007年底,有44个班,在校生3400余人,至20129月,在校高中学生人数共计3298人(无复读生)。

    (二)教职工

    民国14年,小学开学时,除校长外教员只有3人,其中1人还要负责建校工作。民国17年,专职教员有5人,校长(兼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图书管理员均为兼职教员。抗日战争前,每年教员不超过11人;抗战期间,每年教职员工有20人左右;民国33年人数最多,为27人,其中教员有14人。新中国成立后,教职工总数逐年增加,1959年为60人,1979年为62人,1989年为79,20017月为156人(不含临时聘用人员),2003年增至200人,2009年为211人,其中专职教师为176人,201212月,在校教职工共183人,其中专职教师1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