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一、建国初期十七年
新中国成立后,浮山中学由人民政府接办,原有教员一律留用,后经政治学习、思想改造、业务培训,均成为人民教师,由县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调配,废除了校长一年一聘的旧制度。20世纪50年代,上级主管部门从外地调来一批资历较深、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浮山中学,加强了高中部的师资力量。此后,国家陆续分配了一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到浮中任教。是时,高中名师有化学教师冯尔霖、物理教师吴格非、数学教师章作人、语文教师方怡堂等;初中名师有地理教师张贤希、语文教师刘声远、冯蓝田,数学教师有胡如、石挥,体育教师有刘心如、金汉等;知名的行政领导有校长周捷飞、教导主任汪泉、总务主任李伯玉等。
1955年“肃反”、1957年“反右”,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师和领导被打倒,有的逮捕坐牢,有的自杀,有的折磨致死,有的监督劳动,彻底剥夺了他们上讲堂的权利,这种极端的做法,对当时的浮山中学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伤害极大,尽管后来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但造成的恶果是不可弥补的。
1958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中,浮山中学也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是年9月,学校在操场上建造了4座小高炉,师生经常往返25公里到义津吐秀山挑铁矿沙,正常的教学秩序全被打乱,停课时常发生,甚至一停就是好多天。经过几个月的折腾,最后只炼出几个毫无用处的铁疙瘩。
1960年,学校开始重视学习书本知识,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劳动生产、勤工俭学的做法。是年2月,学校提出“拔白旗,插红旗,超全县,赛地区,夺全省第一,争全国前茅”的口号,加强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年春,学校与桐城天城中学结为友好学校,两校领导与教师经常互访、观摩教学,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因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年,浮山中学在安庆地区11个县(市)的各科统考中名列前茅。
1961—1965年,浮山中学不仅在德育、智育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而且在体育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1964年,安庆地区体委确定浮中女排、射击、游泳、男篮4个队为地区重点训练队。1965年5月,在地区中学生运动会上,浮中射击队夺得了冠军,女排队击败了安庆一中,一举折桂,被安庆地区体委誉为“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同年,女排队代表地区出席了省运动会,并取得了好成绩。是年,浮山中学被评为“安徽省体育先进单位”,并出席全省体育工作表彰大会。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浮中多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批判“三家村黑店”,批判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时大字报铺天盖地,教室内外墙壁贴不下,就在校园里拉上了绳子挂上大字报。6月,县委工作组进驻学校。7月,全校教师到县城集训,挑动教师互相检举、揭发和斗争,开辟了大大小小“牛鬼蛇神”专栏,召开了各种形式的“批判会”、“斗争会”,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青年教师朱文祥因不堪摧残和逼供,投江自尽。历时三个月的集训,人们是在恐惧紧张的气氛中生活,精神受到极大的伤害。是年应届毕业生未举行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亦因“文革”而取消。同年12月,许多学生组成红卫兵串联队,奔赴全国各地“造反”与“革命”。
1967年4、5月间,学校响应国务院“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大部分学生回校成立各种“造反”组织,办小报,散传单,张贴大字报,先是揭发、批判学校当权派和教师,后因观点对立而相互攻击,直至谩骂、动武,搞得学校一片乌烟瘴气,公共财物遭破坏,教具被砸,图书被烧,教学资料散失殆尽。
1968年5月,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8月,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只开展各种政治活动,教学工作全部瘫痪;10月,“老三届”毕业生全部离校,其中67、68两届毕业生学业未成,全部荒废。
1969年元月,上级决定教师返回原籍,浮山中学交浮山公社管理。是年,学校亦无所作为。1970年春,县革委会调钱继尧任浮中革委会主任,学校恢复了高中部,接受高一新生两个班113人,全由社队推荐而来。经过两年的速成教学,有98人毕业,其中30人推荐到安庆师范继续学习。
1973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1974年又转发了《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中学情况简报》。“四人帮”一伙极力鼓吹学生要“交白卷”,要“反潮流”,提出要“打倒师道尊严”。在这些政治口号干扰下,学校工作再次被打乱,学生中再次出现混乱。学生不做作业,在课堂起哄,辱骂教师,使得教师不敢抓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尤其是1975年学校在上级布置下,学习朝阳农学院,开门办学,办农场,种庄稼,学生的学业再次受到严重的干扰。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打倒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和姚文元,学校终于走出了严寒,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三、改革开放时期
(一)拨乱反正
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措施,浮中的教育教学也逐步走上正轨。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浮中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废除了“推荐与选拔”的招生办法,恢复了考试录取新生的老制度。是年,学校被安庆地区定为重点中学;重新任命了正副校长,又调来了一批骨干教师。1979年,平反了冤假错案,有13位老教师又回到教学岗位。是年,高三开始文理分科,教师开始进行集体备课,假期集中备课。1980年7月,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试,浮中72人被录取;10月,数学教师方不圆被评为全县唯一的特级教师。1984年春,县委统战部领导在学校召开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7名教师享受讲师级别待遇,其家属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是年,学校成立政治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教总两处实行集体办公,图书进行了清理,教研活动正常开展,首届教工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一切工作基本上回归了“文革”前的秩序和状态,达到了“拨除祸乱,复归于正”的目的。
(二)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文件颁布,学校积极贯彻和落实,除抓好常规教学外,还开设了第二课堂,组织学科小组,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抓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女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制定“三好”学生、优秀班干、文明寝室、文明班级的评比标准;实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1986年,学校组织教工深入学习《教育学》,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1987年,学校团委组建“青年教工之家”,主办《浮中团委通讯》刊物。1990年,学校贯彻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科成立教研组。1992年,学校实施“超课时津贴制度”和“论文奖励制度”。1994年,学校制订了《浮山中学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具体要求》和《教师授课情况登记表》,着重抓“一听(听课)二查(查作业、查备课笔记)三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会、总结会、专题研讨会)”等工作。是年,学校成功主办了70周年校庆活动。1996年,制订并实行课时津贴制度、教学优秀奖励标准。1997年,以“创名校、树名师、育名生”为办学宗旨,提出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并推行素质教育。学校还提出“科研兴校”的口号,增设了与教导处平行的教研室,开展“常规性教研”、“专题性教研”、“探索性教研”等研究活动。是年,教导处修订了“班级纪律卫生评比方案”,制定了“校园之星”评比制度;校团委指导学生创办了“浮石文学社”,编印了《浮石文学报》;总务处修订“食堂分组承包责任制”方案,改善了师生生活。
(三)创建示范高中
1999年,浮山中学提出新的办学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个面向”,坚持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依靠“科研兴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育人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竞争的潮流中“创名校,树名师,育名生”,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2000年,在上级的重视与支持下,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软件、硬件一齐上,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环境达到绿化、美化和亮化。是年12月,通过上级评比验收,创建工作达到优质水平,从而学校成为安庆市示范高中。此后,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业务进修,推进名师工程,狠抓青年教师“拜师结对”等等方面的举措,初步建立起一支知识领先、业务精湛、师德优良、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名师出高徒”,先后出现省文科考试状元陈良文、市理科状元唐锐、省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汪进、省理科应届第一名吴海涛、市文科状元吴志琴等等。在基建方面,2003年以前先后建成了逸夫楼、图书馆、科技楼、综艺楼、文印室、男女生公寓楼、教工宿舍楼、文化长廊等等,还新征了77亩土地,扩建了新的体育场地,建成田径运动场一个、足球场一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健身场一个。到了2004年3月,学校顺利通过创建考评;翌年4月,教育厅批准晋升为省级示范高中。